牧靈關顧

林豪恩先生 - 破裂水池永不盈 活水滋潤生命源

講題:破裂水池永不盈 活水滋潤生命源    Cracked Cisterns and the Fountain of Living Water

經課:耶利米書2章4至13節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8月31日

 

引言:破池與活泉

「破裂水池」和「活水泉源」這兩種狀況令你想到甚麼呢?「破裂水池」會否想到一個有裂縫而漏水的水池?當你把水倒進那個破裂水池的時候,水就從裂縫流走,你繼續倒水進去,水又繼續流走。這種狀況對現代人來說可能不會有甚麼感受,因為扭開水喉就有水源源不絕地送到。不過,如果聯想到另一種香港人稱之為「水」的東西就有感覺了。破裂水池的狀況會否令我們想到稱為「月光族」的狀況呢?雖然每個月都有收入,但卻又每個月都花清光,銀行戶口個個月清零,都不能不感到無奈。至於不停有水湧出的噴泉又會想到甚麼狀況呢?會不會想到「收成期」的成功人士呢?他們累積下來的大量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源源不絕地送到,正所謂躺著也賺錢。

 

這個「破裂水池」以及那個「活水泉源」其實是出現在我們剛才讀的舊約經課耶利米書2章13節的,在經文中又代表甚麼狀況呢?

2:13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

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

為自己鑿出池子,

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相信大家都意會得到耶利米書2章13節提及的「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以及「活水的泉源」既不是按字面討論食水的問題,也不是比擬經濟上收入和支出的狀況。那麼,這兩種景象象徵甚麼呢?對於耶利米先知身處的時代有甚麼信息要傳達給他們呢?讓我們回到經課的開始2章4節一齊閱讀及思想。

 

一.離棄活水的泉源

首先,讓我們尋找第13節「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所指的是甚麼。第5節如此寫道:

5你們的列祖見我有甚麼不義,

竟遠離我,隨從虛無的神,

自己成為虛妄的呢?

 

耶和華把自己比擬為「活水的泉源」,「離棄活水的泉源」即是遠離耶和華。誰遠離耶和華呢?第4節告訴了我們:

4雅各家、以色列家的各族啊,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

 

原來遠離耶和華的是「雅各家、以色列家的各族」,那就弔詭了。他們是耶和華的選民,何以被指責遠離耶和華呢?他們做了甚麼事情或者沒有做甚麼事情而令他們被視為遠離耶和華呢?經文列出的狀況也值得我們這些跟隨上主的個人檢視自己:我們會否有意無意地遠離上主呢?同時也值得跟隨上主的教會反省:教會會不會有意無意地遠離上主呢?

 

第一,不記念耶和華對他們做過的好事

6他們也不說:

那領我們從埃及地上來,

引導我們經過曠野,

沙漠有深坑之地,

和乾旱死蔭、無人經過、無人居住之地的耶和華在哪裏呢?

 

耶和華曾經拯救以色列出埃及離開為奴之地,但耶利米時代的人不再提起耶和華,也不再記念耶和華對他們的恩惠。是不是因為歷史久遠而難以傳承呢?還是刻意忘記呢?還是在新時代之下不准記念呢?這些問題都有待研究。不過,從人類經驗來說,通常被善待的感覺容易過去,但意被惡待的記憶就穩固得多。耶穌也曾經遇過類似的狀況:

17:11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

17:12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地站著,

17:13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

17:14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

17:15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

17:16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馬利亞人。

17:17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

 

以耶穌的遭遇來推論,對恩惠有回應的是十分之一,當沒事發生過的是十分之九。由此可見,那邊才是大多數?那邊才是小數呢?不再提說從前恩待自己的人,好像有點忘恩,但卻是常態。或者不同歷史狀況有不同的考慮,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需要。過去的都過去了,提說還是不提說又有甚麼關係呢?

 

古語有云:「施恩莫望報」,曾經拯救及帶領以色列的耶和華指責以色列不提說祂,會否顯出耶和華太過計較呢?耶和華是不是好像某些要「刷存在感」的人一樣,要以別人對自己的感戴為享受呢?如果不是,為甚麼那麼介意以色列提說不提說祂呢?這些問題,我們稍後再討論。

 

第二,把耶和華驅逐出生活之外

8祭司都不說,耶和華在哪裏呢?

傳講律法的都不認識我。

官長違背我;

 

不提說過去曾經拯救以色列的耶和華是一件事,更奇怪的是祭司繼續獻祭但不理會耶和華,律法師繼續傳講律法而不認識耶和華,以耶和華之名被膏立的官長更違背耶和華,即是說,他們都把耶和華驅逐出生活之外。這種狀況可以怎樣理解呢?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著名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其中一個叫伊凡的兄弟,在小說裏面所說的幾句話或者能夠幫助我們思考這種現象。他說:如果沒有上帝,那麼為了滿足欲望,人類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是甚麼意思呢?在伊凡的觀念中,上帝代表的就是社會道德本身。如果沒有上帝,就意味著所有道德都會變成相對,人就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再受限制。

 

不知道耶利米時代的以色列人會否覺得耶和華很煩厭以至要驅逐祂呢?大家還記得在周星馳西遊記電影中孫悟空為甚麼要唐三藏消失嗎?在其中一場戲中,孫悟空伸手去搶唐三藏手中的月光寶盒,當時唐三藏說:「你愛呀?悟空,你愛實要講啦!做咩唔出聲啫?你望住我做乜啫?雖然你咁有誠意噉望住我,我係好高興,你都要講架。攞去啦!你唔係真係愛吖嘛?你真係愛咩?」

 

然後孫悟空一拳打倒唐三藏,帶點瘋狂自大地說:「大家見啦,條友講嘢長篇大論九唔搭八咿咿哦哦。就成日好似有一隻烏蠅摟住,嗡……對唔住,唔系一隻,系一紮烏蠅喺你耳仔邊,一路飛入你嘅腦裏邊,救命啊!於是乎我捉住只烏蠅捻爆佢嘅肚,擳佢啲腸出嚟,再將啲腸箍返佢條頸跟住用力一扯!各位,成條脷根出咗嚟。我再手起刀落嘩--!成個世界清淨曬。噉你而家明白點解我要殺咗佢。」

 

當年尼采說「上帝已死」的時候,世人震驚。其實,在耶利米年代的以色列,祭司不提說耶和華,傳講律法的不認識耶和華,官長違背耶和華,不就是等於宣布「上帝已死」嗎?上帝已死不是上帝存在與否的意思,而是指人們對於上帝的信念已死。上帝的死除了標誌了人不信任上帝,亦同時顯示了對衪倡導的價值和世界觀不再理會。

 

大家對於耶和華的子民如此對待耶和華有甚麼感受呢?耶和華是感到震驚的:

12諸天哪,要因此驚奇,

極其恐慌,甚為淒涼!

 

為何天地都要「驚奇,極其恐慌,甚為淒涼」呢?因為耶和華被子民背叛而需要搏同情嗎?心靈受創需要被安撫嗎?如果人這樣猜測上帝,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們稍後再討論這個問題。

 

二.為自己鑿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我們剛才讀的經文指出「活水的泉源」就是耶和華,那麼13節下半節所說的「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又是何事呢?

4「隨從虛無的神,自己成為虛妄」

8「先知藉巴力說預言,隨從無益的神」

 

人類以為宣布「上帝已死」就可以不用依靠上帝,也不用信靠自己以外的任何對象,以為只是靠自己就能夠頂天立地,靠自己就能夠打造美好的新世界,靠自己就能夠過有意義又滿足的生活。原來他們仍然有所依賴,只是以偶像來取代耶和華而已。我們聽到拜偶像這回事以為是無知者的迷信行為,其實拜偶像這現象從古而今從沒有斷絕,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耶利米年代,那稱之為巴力,在我們這個年代又稱為甚麼呢?

 

人為了證明自己存在過,為了肯定自己,讓自己感到實在,總想䀆自己的能力抓住一些東西。社會告訴我們,當我們擁有金錢、權力、地位、學位、成就。。。等等,我們就會感到自己有價值,就能夠肯定自己,就會感到滿足。果真如此嗎?我們想深一層,可能會另有發現。舉學業績為例:假設有一個學生拿著考第一的成績表回家,卻被父母責駡:「為甚麼不是每一科都100分?」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份成績表本身能夠為這位學生帶來肯定和滿足嗎?舉才能為例:被稱為「才高八斗」的曹植才華出眾,但卻不被父親曹操肯定,後來更被兄長排擠,最後鬱悶而終。歷史上還多少才子好像曹植一樣落入懷才不遇的鬱結中呢?舉金錢為例,就算滿手鈔票,就是肯定和滿足的來源嗎? 2025年8月某天,在深水埗福榮街某私人屋苑住客會所內,一群長者把鈔票堆滿在桌子上。他們在做甚麼呢?不是非法聚賭,而是慨嘆那堆鈔票那些鈔票可能永遠變成廢紙。因為那些是日佔時期的「軍票」,若沒有人承認這些鈔票的價值,這些鈔票只會帶損失和憤怒,而不會是肯定和滿足的來源。

 

上述這些例子給我們甚麼啟發呢?原來人類一直追求的東西,例如金錢、權力、地位、成就。。。等等,不是沒有用,只是單憑這些東西本身不能肯定我們,也不能使我們滿足。人需要的肯定和滿足來自哪裏呢?就是來自和自己一樣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反應的人。回頭看上述的例子,那位拿著考第一的成績表回家的學生,如果他看到父母愉快及滿足的笑容,聽到父母的欣賞,被父母擁抱入懷,這張考第一的成績表才會讓他感到肯定和滿足。其他情況也類似,對於勤奮工作,盡忠職守的員工,最感到委屈的是付出不被肯定。因此,管理學提示上司及機構,只要慷慨地對員工表示肯定,就算工作量多,員工的感受都仍然良好。

 

這是我們人類的經驗,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接納、肯定和滿足只能源自活生生的人,而不可能來是死物。人類雖然能夠互相給予接納和肯定,然而,我們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人類互相給予的接納和肯定在時空上是有限制的,在品質上良莠不齊,也不穩定的,因此我們才有那麼多忐忑不安,甚至失望和傷痛,感到焦慮和憤怒。在天地之間,在永恒之中,誰能夠無限制地給予我們這種接納和肯定呢?誰能夠令我們的生存感到踏實和滿足呢?那必定是一位活生生,並且不受能力和時空限制的上主。以這種經驗回看耶利米時代以色列的舉動,他們以人手做的偶像取代一位有位格的耶和華上帝,難怪耶和華慨嘆天地都要「驚奇,極其恐慌,甚為淒涼」。他們離棄天地的主而去仰賴手做的偶像,正正是為自己鑿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總結:既要喝井水,也要活泉水

耶利米書提及的井水和活泉,有沒有令我們想起耶穌也講過井水和活水的故事呢?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和撒馬利亞的婦人對話的時候如此說:

4:13「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4:14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人類作為生物之一的確需要「喝這水」;然而,人類又不止是一般生物,不是生存就算,還會尋找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等,因此還需要「耶穌所賜的活水」。寓意地說,人類的試探和糾結往往是以「這水」去取代「活水」,不自覺地把那些在時空上及品質上有限的事物變成了「直湧到永生的泉源」。不是那些事物本身不好,而是它們都有其限制,而且會改變而不穩定,因此不能成為我們穩定的安全和滿足的來源。然而,接納、肯定、安全、穩定、滿足這一切都是我們所需要,甚至賴以為生的,因此我們極其渴望可以得到;其實我們知道這些最終都是由人給予的,而不是由物給予的,因此我們才那麼介意別人怎樣看我們。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被放置在跑道上競爭,我們知道贏才會被看重,才會被肯定,因此,個人要贏,組織要贏,國家要贏,為了贏,人可以去得幾盡呢?其實,那個獎杯很重要嗎?大家也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那個獎杯,而是那份肯定。悲劇是,我們越追求那份肯定,我們竟然越失去那份肯定。對於如我一樣的凡夫俗子,就算贏不了,都不想輸,因為輸就等於沒有人看你,等於失去肯定。在追求接納和肯定的競爭中,我們彼此也在捱。

 

在夜深人靜,當我們撫心自問的時候,我們感受到自己已經很疲倦,我們要驅走的焦慮和不安其實如影隨形,午夜夢迴。或許,在那個時刻,我們在某程度上感受到奧古斯丁的體會:「上帝造人時,在人的靈魂裏留下一個像上帝的形狀一樣的破洞,因此只有當人找到上帝時,才能彌補心靈的空缺。」上主當天對以色列說,不要去鑿那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了,回來我這活水的泉源吧!今天,我們也聽到上主對我們說這話嗎?上主那份接納和肯定,能夠在我們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