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oral Care

Mr. LAM Ho Yan Walter -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riune God

講題:三一萬能俠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riune God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3年6月4日

 

一. 三一主日

經課中哥林多後書13:14: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馬太福音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經課重覆出現聖父、聖子、聖靈?因為今天是三一主日。三一主日是聖靈降臨期的第一個主日。主後1334年,教會規定以此主日作為紀念三位一體的教義。有人以為三位一體是神學家想出來的概念,其實不盡然如此,早在教會初期,三位一體的這個結構就已經出現。例如保羅的書信中,常常出現:「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天父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同在」這一句。

 

今日的講題「三一萬能俠」是漫畫改編成的電視動畫。「三一萬能俠」由三架飛機合體組成,分別為:「1號 – 空戰用機」、「2號 – 陸戰地底用機」、「3號 – 海戰用機」。因此,「三一萬能俠」涵蓋了海陸空三個領域。

 

信義會監督張振華牧師在《教會年曆實用指南》解釋三一主日的意義說:「我們認識三位一體上帝,就解答了我們人類三個必然詢問自己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怎樣過一個稱為義的生活?最後,就是我的將來如何?」借用電視動畫「三一萬能俠」的概念來思考這三個問題,三位一體的上帝也涵蓋了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時空。

 

二. 我從哪裡來?

首先讓我們思考第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提示我們回望「過去」。讓我們透過創世記1:1-2:4尋找啟發。

 

經文相當長,剛才讀過就不再重覆了。請大家特別留意這個段落的最後一句,和修版譯為:「這就是天地創造的來歷。」「來歷」這個字有幾個翻譯,分別為:後代、家譜、來歷。。。等。「這是XX的來歷」這格式在創世記中出現了多次,例子有:

6:9這是挪亞的後代。

10:1這是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的後代。

25:19這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後代。

 

創世記起首這段落就是要告訴讀者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來歷。其實,來歷重要嗎?或者「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重要嗎?有人未必認為重要。齊豫唱出三毛的作品「橄欖樹」如此說: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 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好像很灑脫,然而,真的可以永遠無根地流浪嗎?有一首詩歌如此回應:

 

不要像流雲,流浪天邊,不要像浮萍漂浮水面,

它們不問方向如何分辨,剎那間,蹤影就消失不見。

你可知道在那永恆世界,信主的人享受永生無限;

你我生命不是雲煙,不是為偶然出現。

 

「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關乎過去,然而,過去與現在和將來是不容易割斷的。盧雲神父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浪子回頭》,是他默想林布蘭同名油畫而來的感悟。油畫描繪的是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盧雲觀賞油畫,發現自己的心靈和那個浪子沒分別,一直想出人頭地,想向全世界證明自己,因此不斷打拼,與別人競爭,心靈惶恐不安,失落沮喪,沒有生活在愛中、在家裡的安全感。他如離開父家的浪子一樣,都是在遠方過著孤獨的生活。其實他深深渴望回家,投靠在天父的懷抱,尋回他的身份、他的真我。

 

「我從哪裏來?」不是關於地點的問題,而是關於歸屬的問題。盧雲後來發現,沒有離家的大兒子其實也如小兒子一樣,沒有生活在愛中、在家裡的安全感,都好像是在遠方過著孤獨的生活。流浪在外的小兒子渴望回家,在家的大兒子其實也渴望回家。回家,與地點無關,如盧雲神父所說:深深渴望回家,投靠在天父的懷抱,尋回身份和真我。你從哪裏來的呢?你的歸屬在哪裏呢?

 

三. 我怎樣過一個稱為義的生活?

第二個問題是:「我怎樣過一個稱為義的生活?」詩篇第八篇提示我們從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開始:

 

第一,不宜妄自尊大

8:3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8:4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望星空穹蒼,念天地悠悠,很容易產生「人算甚麼」的感悟。轉個頭,回到人間,卻往往不接受自己算不得甚麼,因此常常妄自尊大。相信大家都同意,妄自尊大並不是過一個稱為義的生活的合適態度,反而可能造成災難和悲劇。電視劇《秦始皇》的主題曲對狂傲的表現描繪得非常突出:

 

大地在我腳下

國計掌於手中

哪個再敢多說話

 

這些妄自尊大的人,怎會讓別人說話呢?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史書只保留秦國史書,其他國家的史書都焚毀;《詩經》、《書經》及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職可以保留,民間的都限期交出燒毀。《秦始皇》主題曲接著的幾句是:

 

夷平六國是誰

哪個統一稱霸

誰人戰績高過孤家

 

稱霸,顯戰績,一將功成的代價是甚麼呢?你知道誰在烏克蘭東部巴赫穆特作戰嗎?俄羅斯僱傭兵首領普里戈任五月二十四日表示,瓦格納集體招募了5萬名囚犯到巴赫穆特作戰,當中兩成人戰死,另陣亡的合約僱傭兵也有約一萬人,但稱烏克蘭也有5萬至7萬人受傷、5萬人死亡。他抱怨說,「戰爭突顯社會不平等,窮人兒子的屍體從前線被送回來,精英階層的孩子則在陽光下『搖着屁股』」。

 

  • 不宜妄自菲薄

人類不宜妄自尊大,然而,也不宜妄自菲薄。為甚麼呢?因為:

第一,人雖渺小,卻是上帝顧念的對象。

8:4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第二,人雖如嬰孩,上帝仍賜予能力

8:2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

 

第三,人雖微小,上帝仍賜予身分位置

8:5你叫他比天使(上帝)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第四,人雖不算甚麼,上帝仍委以重任

8:6-8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裏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人類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那麼,人應該怎樣生活呢?寫創世記釋經書的舊約學者鄺炳釗博士指出,人類既然被上帝所重視所愛護,也應該自重自愛。以下是自重自愛的人的其中幾項特點《從聖經看如何活得更快樂》:

 

1. 他們感到自由,因為能夠接納自己,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所以願意承認自己的缺點,也能夠欣賞自己的優點。

2. 他們有信心,有安全感,不用整天與人比較。

3. 他們曉得健康地愛護並且照顧自己,不會為了討好別人而令自己心裏充滿憎恨和不快。

4. 他們樂意接受稱讚,欣然地說「謝謝」。

5. 他們常常是好父母,接納子女的優點和弱點,尤其在子女失敗的時候,不會因此而釀成自卑和羞恥。

6. 人們喜歡和自重自愛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不會太敏感,也因為他們不怕取笑自己,而且願意接受別人無傷大雅的玩笑。

 

我怎樣過一個稱為義的生活?在個人層面,詩人提示我們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最合適的是自重自愛。在群體層面,讓我們看看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忠告:

 

13:11末了,弟兄們,願你們喜樂。要追求完全;要接受鼓勵;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慈愛和平的神必與你們同在。

 

保羅勸勉哥林多信徒,第一,同心合意;第二,彼此和睦。現實是「一人有一個夢想,兩人熱愛漸迷惘,三人有三種愛找各自理想」,怎可能「同心合意」呢?世界充滿混亂和衝突,「彼此和睦」怎可能呢?甚至有人語帶諷刺說,除非有人操控其他人的思想,控制所有人的行為,就有可能「同心合意」、「彼此和睦」了。有一位校友離港進修,所讀的課程名為「衝突與和平」,曾經赴盧旺達工作。我問他,推動和平的工作如何?他說非常艱難,但世界上仍有不少人為此而努力。下個學年,他將會再入學校,繼續做「衝突與和平」的研究。

追求「同心合意」、「彼此和睦」,或許不應著眼於內容,即是說不是要所有人都同意同一內容,接受同一行為規條;反而是接受「不同」為現實,培養能夠幫助我們邁向「同心合意」、「彼此和睦」的態度和價值觀。在這裏,保羅提出了這種態度的基礎,這個基礎是關乎我們如何看待其他人的。讓我們再聽一次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忠告:

 

13:11末了,弟兄們,願你們喜樂。要追求完全;要接受鼓勵;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慈愛和平的神必與你們同在。

 

保羅如何稱呼哥林多信徒呢?對於哥林多教會來說,保羅是使徒,是屬靈父親,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後,保羅稱收信人為「弟兄姐妹」。弟兄姐妹是互相之間最基本的身分。互道弟兄姐妹,讓我們意識到大家是平等的,沒有誰高級過誰;以弟兄姐妹互稱,讓我們感到大家是同根同源的同伴,而不是互相排斥的異己。人們平等相待是很困難的,這是事實,因為人人都想自己高於其他人,也想自己的民族優於其他民族。然而,聖子耶穌基督已經為世人立下榜樣:「他本有神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神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2:6-7)。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怎樣過一個稱為義的生活?」保羅給我們的啟發是建立互視為弟兄姐妹的平等態度和價值。

 

四. 我的將來如何?

最後,讓我們透過馬太福音28:16-20節思考「我的將來如何?」這個問題。

 

28:1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既然如此,門徒可以合理地問自己的將來,擁有「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的耶穌應該不會不知道的,對嗎?不過,耶穌並沒有揭示他們的個人前程,或許就正如那首舊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所唱的: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

我問媽媽:”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會變得漂亮嗎?” “我會變得富有嗎?”

她這麼回答我

 

順其自然吧

該來的總會到來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

順其自然吧

該來的總會到來

 

現在我有自己的孩子

他們問我:”我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人”

“我會變得帥氣嗎?” “我會變得富有嗎?”

我溫柔地回應他們

 

順其自然吧

該來的總會到來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

順其自然吧

該來的總會到來

 

耶穌沒有預告前程,只告訴門徒現在要做的事,就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對於將來,耶穌只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這應許也是在約翰福音所解釋的聖靈要來作信徒保衛師的應許。憑著這應許,有詩人寫了【我知誰掌管明天】這首詩歌,讓我們以此詩歌作為結束及互勉:

 

我不知明天將如何,每一天只為主活,

我不借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不晴朗,

我不要為將來憂慮,因我信主的應許,

我今天要與主同行,因祂知前面路程。

 

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

但我知誰掌管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

 

我不知明天將如何,或遭遇貧苦飢餓,

但那位看顧麻雀者,祂必然也看顧我,

祂是我旅途的良伴,縱遭遇各樣災害,

我救主必與我同在,祂寶血把我遮蓋。

 

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

但我知誰掌管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