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oral Care

Rev. LI Kwan Hung Leo - “Go for yourself! lekh-lekhah”

講題:「lekh-lekhah 你要去!」 “Go for yourself! lekh-lekhah”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3年6月18日

 

引言:甚麼是lekh-lekhah

從今天福音經課來看,今天宣講可以有兩個主題:一是關於呼召,二是關於信心。我選擇了舊約經課中從亞伯拉罕的生命來宣講關於信心的題目。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不單是因為我們憑信得稱為他的後嗣,更因為他信心的表現可以成為我們在人生旅程中實踐信心的榜樣。但今日的題目中有一個音譯詞lekh-lekhah,其實是出於創12:1經文,上主對還未改名為亞伯拉罕的亞伯蘭的呼召:「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則要解釋一下。

 

lekh-lekhah 是希伯來文(לֶךְ־לְךָ)的音譯。和合本將此翻譯為「你要離開」,大部份英譯本會譯作Go out或Go forth,英皇欽定譯本King James Version 則譯作Get thee out。這個字不是容易翻譯的,因為這個字有兩個部份,lekh比較易理解,乃是行走的命令式,「去!」Go 就可以了。但經文這裏卻加了lekhah,乃是一個前置詞再加一個「你」,可以解作「給你」(to you),「為你」(for you),「被你」(by you)等等的可能性。為甚麼要拿這個lekh-lekhah去討論呢?是因為這樣組成的希伯來文在聖經其實只出現過兩次,一次在這裏,另一次就在創世記22:2,當神要亞伯拉罕獻以撒時,「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在「往摩利亞地去」就包含了lekh-lekhah了。換句話說,這組希伯來文成為了貫串亞伯拉罕生平的關鍵字了。

 

起:亞伯拉罕是不問情由的相信?

當你看到亞伯拉罕生命中這兩處獨特的經驗時,不知你會不會問:當上帝對亞伯蘭說話,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12:1)亞伯拉罕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行──當中沒有記載亞伯蘭的反應,沒有爭扎、沒有懷疑。為什麼沒有記載呢?是因為亞伯拉罕的「信心」中完全沒有懷疑嗎?那會是一個怎樣的信心?同樣的情形出現在與十二章遙遙相對的廿二章,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兒子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22:2)當中亦沒有記載亞伯拉罕的反應、思想、爭扎和懷疑。為什麼沒有呢?是亞伯拉罕的「信心」中完全沒有懷疑嗎?但亞伯拉罕怎可以沒有反應的呢?若亞伯拉罕是一個有感情、有意識的人,對於上主這樣的吩咐怎可以無動於衷。

 

這兩段中所用的字眼,都是容易令人有情緒反應的字眼。「本地、本族、父家」,從一個地理的位置「本地」,進到一個與自己有親密關聯的「父家」,若要離開,怎可能沒有感情上的反應?而「你的兒子、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兒子」,每進一層關係,就加深一份亞伯拉罕和兒子的親密感,亞伯拉罕焉能沒有反應?然而,亞伯拉罕二話不說就「順服」上帝的吩咐。在今日看來,這是否出於一種盲目的信心?究竟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怎樣的一種信心?

 

承:亞伯拉罕的一生

亞伯拉罕的一生中,是否都沒有懷疑呢?兩個 lekh-lekhah 之間,就是亞伯拉罕實踐信心的生命旅程,猶太釋經提出亞伯拉罕一生遇過十次考驗,中世紀的解經家就認為在這兩個 lekh-lekhah 之間。離開父家之然是一個大考驗,在離開父家到達迦南,亞伯拉罕不單經歷饑荒,在逃避饑荒下埃及時,妻子就被帶入法老的皇宮;之後為了解救姪兒羅得,他不得已與迦南諸王爭戰起來。而「在這些事以後」,即是在這些考驗以後,上主說要賞賜亞伯拉罕(15:1),亞伯拉罕的回應是:「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15:2);上主說要賜「這地」(即迦南地)為亞伯拉罕的產業,他卻問:「我怎能知道必得這為業呢?」(15:7-8)上主並沒有因為他的疑問而責怪亞伯拉罕,反而以立約的方法,去肯定祂自己曾說過的話(15:9-21)凡此種種,「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15:6)

 

可見,當上主與亞伯蘭立約時,亞伯蘭就發出了疑問(創15)。懷疑,不單為上主所容許,之後帶來的信心,上主更會加以肯定。

 

另外一次記載上主與亞伯拉罕立約,就是當他九十九歳的時候,並以割禮為記(拉比們認為以九十九歳高齡要承受割禮,也算是亞伯拉罕十大考驗之一),他的名字亦由亞伯蘭改為亞伯拉罕,因他要成為多國之父。在此,當上主應許他的妻子要為他生一個孩子,亞伯拉罕卻沒有「即時」的相信,卻用「喜笑」作為回應(創17:17)。當中亞伯拉罕不單帶著懷疑,而且亦含有情感的反應。在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向上主求情的事情上(18:20-33),亞伯拉罕的討價還價:「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假若那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裏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創18:23-25)這表現出亞伯拉罕的信心並非盲目和缺乏反省的,也顯出其勇毅和堅定的一面。

 

亞伯拉罕的信並不是不問情由的相信,教會也應該鼓勵信徒對信仰發問,甚至勇敢的面質上帝──這就是「以信求知」的態度吧!

 

轉:懷疑甚麼?相信甚麼?

但今日書信經課,卻好像不是這樣說亞伯拉罕。羅馬書4:20-22說亞伯拉罕「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所以,這就算為他的義。」

 

在我看來,這裏經文說到亞伯拉罕不會疑惑的,乃是因為相信神的應許,但在亞伯拉罕的生命裏,就面對的處境仍是有疑惑的,這就是我仍為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我和你都可以學習的。甚麼是上主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呢,這我們就要回到今日的舊約經課了。

 

在上主呼召亞伯拉罕lekh-lekhah的時候,中世紀的猶太拉比Rashi(Rabi Salomon Isaacides 1040-1105)建議直接將lekhah譯為”for your benefit and for your good”,意即lekh-lekhah就是「為你的利益和你的好處,你要去!」因為接著的12:2-3節經文明言上主的呼召是帶著應許的:「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這一個解釋聚焦的,就是亞伯拉罕相信上主而踏上這一個成為流散異地的不確之旅,其中很大因素就是相信上主應許的實現(羅馬書4章則將焦點放在獻以撒上主仍能實現應許之上)。

 

上主的應許,其實正正對應古代行旅的種種挑戰和困難。古代旅行並不如今天的方便,除了因為路上的危險而帶來人丁和金錢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掌握你將會面對的是甚麼人和事,而且上主只說「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對亞伯拉罕而言,這個不確定的旅程帶來的是可等大的挑戰和焦慮!而且對亞伯拉罕來說,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就沒有族群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古代人最重視的名聲。學者一直都認為,古以色列人所謂永生,就是子嗣繁衍,家族的名聲代代的傳承下去。但離開了本地本族父家,你的名字就不會有人認識和紀念了。

 

但在上主的呼召中,上主應許使亞伯拉罕的名為大,並使他成為大國,地上萬族也因他而得福。在一切的不確定中,上主應許必賜福給他。所以lekh-lekhah,上主呼召他離開自己的地方,去開展不確定的將來,是要「為你的好處」。亞伯拉罕踏上這不確的行旅,流散的旅程,並不是因為一切疑慮消取,才有不問情由的信心。亞伯拉罕的信心,是雖然前面充滿不確與焦慮,但因為相信上主的應許,又相信上主的信實必然實現他的應許,「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所以,這就算為他的義。」

 

合: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

羅馬書4:18節是這樣肯定亞伯拉罕的信心的:「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亞伯拉罕並非沒有經歷過困難絶望,他也並非盲阿Q的相信明天會更好,因為上主給祂的召命就是要他經歷前路的不確的。亞伯拉罕會懷疑現實的可能性,會質問上主的誠信公義為何,但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仍有指望,是因信上主的應許必要實現,是相信上主所發的言語必然成就,是相信上主必然忠於祂所立的約。亞伯拉罕的指望是在於那愛他應許他能戰勝困難的主,他的信心是投放在上主的誠信中,以至在環境與現實證據下像是沒有盼望的時候,仍有盼望。

 

當環境令我們產生懷疑,當人生行旅充望不確定,甚至是困難重重,令我們感到沒有出路,再無指望時,我們因信那應許之主,可以仍有指望。雖然世事不確,令我們懷疑人生,但主對我們的愛和應許,因主復活大能,我們可以不用懷疑。並不是我們信心的高與低使我們有盼望,而是主立約的誠信是我們有盼望。

 

這就是亞伯接罕的信心,也可以是我們對主耶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