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oral Care

Mr. LAM Ho Yan Walter - A Time to Reveal, A Time to Reserve

講題:顯現有時,隱藏有時 A Time to Reveal, A Time to Reserve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1月28日

 

 

今天是顯現期第四主日。顯現期有多長呢?可以短至兩個主日,可以長至六個主日,視乎該年復活節的早與遲而定。顯現期是關於甚麼的呢?這節期的焦點是耶穌顯明自己。大家還記得過去三個主日所讀的福音經課嗎?

 

顯現期第一主日,即是耶穌受洗日,當日的經課如此說:「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裏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馬可福音1章9-11節)

 

顯現期第二主日福音經課記載拿但業遇見耶穌之前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1:46)。遇到耶穌之後,拿但業對耶穌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翰福音1:49)。

 

顯現期第三主日就記述門徒對這位「上帝的愛子,以色列的王」的回應。耶穌對西門和安得列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他。」(馬可福音1:17-18)

 

今天是顯現期第四主日,耶穌向誰顯現呢?或者說,誰發現耶穌的身分呢?這次顯現,產生了甚麼效果呢?這種顯現的現象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有甚麼啟發和意義呢?

 

 

一.上主向所有人顯現

1:21他們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導人。

1:22他們對他的教導感到很驚奇,因為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

 

當時的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到會堂聚會,類似我們每逢主日去禮拜堂參加崇拜;他們的文士在會堂教導;類似我們的傳道人在崇拜講道。所以,當耶穌也去會堂教導時,人們自然地把耶穌當作一位文士。坦白說,人們對於這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講道,還會抱甚麼期望呢?好像每天回家吃飯,通常都是家常便飯。要驚喜?就要出外吃。所以小朋友特別期待出外吃飯。在迦百農會堂裏的人們,或許也持著類似的態度來聽耶穌講道。這次,他們卻感到驚奇。令他們驚奇的,未必是講道的內容,作者也沒有記下內容。令人們感到驚奇的是耶穌這個人,經文指出,「因為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這種情況對我們有甚麼啟發呢?你還記得基督教信仰令你感到驚奇的時刻嗎?

 

在座當中有誰曾經在教會學校讀書呢?香港有很多教會學校,不少都是受歡迎的學校。或是幼稚園,或是小學,或是中學甚至大學,相信不少人都曾經置身其中。在教會辦的學校讀書,如果不是每星期聽一次講道,最少都每年聽一次。學生甚麼時候感到驚奇呢?有一位學生的經驗是這樣的:在早會、聖經課、福音週,聽講道,他如果不是遊魂,就是水過鴨背。基督教信仰甚麼時候引起他的關注呢?有一天,他的校服褲「爆軚」,在非常尷尬之際,有位老師拿來一條運動褲給他替換,然後替他修補「爆軚」的西褲。有一年,班主任要求同學寫月記,每一次他收到班主任的回覆,篇幅如果不比他所寫的為多,也跟他所寫的差不多。這位同學對講道的內容沒有興趣,但卻對基督徒老師的善良及誠意感到驚奇。再過一些年日,他身邊有些要好的同學成為了基督徒,但那些基督徒同學仍然和他做好朋友,一齊讀書,一齊玩耍,令他感到基督徒的友善及接納。

 

後來,有人送了一本書給他,講述基督徒如何理解潮流和文化,以及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活出真誠和有意義的人生。這本書開了他的眼界,原來基督徒不是善良的傻瓜,而是對時代和處境有精闢的分析。他們嚮往美善,追求人生意義。對一個開始尋找前路、思考人生、和討論社會議題的年輕人,基督徒的人生及追求令他感到吸引,因為這些人不像電視劇中那些追逐名利或者爭奪武林霸主的人。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你還記得你在甚麼時候開始留意基督信仰嗎?信仰令你感到驚奇的是甚麼呢?驚奇,或者是只一種吸引,只是一個開始,不代表和你產生關係,也不代表改變了你甚麼。當時那位學生雖然欣賞基督徒的善良及友好,但他仍然是旁觀者,和他個人的生命仍未有關係。他心裏想,若要把自己投向上主,除非上主向他顯現,或者讓他感到上主的實在。

 

 

二.上主向個別人士顯現

1:23當時,會堂裏有一個污靈附身的人,他在喊叫,

1:24說:「拿撒勒人耶穌,你為甚麼干擾我們?你來消滅我們嗎?我知道你是誰,你是上帝的聖者。」

1:25耶穌斥責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

1:26污靈使那人抽了一陣風,大聲喊叫,就出來了。

 

污靈附身的人所喊叫的內容:「你是上帝的聖者」突出了顯現期的主題。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問,為甚麼耶穌基督是上帝的聖者這個身分只有這個污靈附身個人發現,而其他人沒有發現呢?相信大家都知道,決定對方是甚麼,不單單取決於對方,也取決於觀察者本身。當天,在迦百農會堂,人人都遇到同一個耶穌,但發現耶穌是上帝的聖者就只有這個人。客觀上來說,耶穌向所有人顯現,但主觀上來說,只有那個人發現耶穌的顯現。發現耶穌顯現和沒有發現耶穌顯現是很不同的狀況。你可以從經文中看見,發現耶穌顯現的那個人是不能沒有反應的,而且反應相當強烈。這種反應改變了這個人的狀況,影響了他的生命,這種改變是其他人沒有的。旁觀者只是由感到驚奇,進而感到驚訝。他們只是把看見的事情視為談論的話題。這種談論,和他們的生命是沒有關係,對他們的生命也沒有甚麼影響。但是,經驗耶穌顯現的那個人就不同了,污靈離開了他,表示他的生命改變了,或多或少和之前不再一樣了。

 

當我們讀到這個片段的時候,催促我們問自己:在自己和上主的關係上,我是親身經歷上主顯現的人?還是在旁邊「食花生」的人?或許每個人經體上主顯現的狀況都不一樣,彼得前書說,上主多次多方曉諭列祖,即是說上主的顯現不限於迦伯農會堂的例子。上主是如何向你顯現的呢?剛才提及的那位同學仍未能信靠上主的原因,就是感到上主既隱藏又遙遠。他不是不同意基督教的教導,甚至覺得做基督徒也是好事,但總是感到欠缺甚麼似的,未能把自己交托給上主。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掙扎呢?

 

有一晚,他留校溫習後下山回家。同學各走各路,他一個人在的路上,抬頭望見藍黑的天空,皎潔的月亮和若隱若現的星星,又引起他無限的想像。他向長空發問:「如果天地之間真有上主,為何不顯現讓我能夠信靠呢?」上主不負有心人,夜空彷彿有聲音在他心中回應:「你已經尋找了一段日子,為何仍猶豫不決呢?」他就把這一刻當作上主向他顯現,於是他做了一個信靠上主的決定,把自己交托給上主。回家後,他打電話告訴同學他成為基督徒了。他們問他是不是剛剛參加佈道會,他說只是在回家的路上做了這個決定。

 

 

三.你向上主顯現自己嗎?

剛才讀福音經課時,我們說耶穌向一個污靈附身的人顯現,其實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事實上,耶穌向所有人顯現,為甚麼只有那位污靈附身的人有回應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穌的顯現逼使這個人同時向耶穌顯現自己。當上主顯現時,如果有人同時向上主顯現自己,改變就有可能發生。對於沒有向上主顯現自己的人,沒有甚麼發生是可以理解的。客觀上來說,上主常在;但經驗上來說,人與上主互相顯現是一個特殊的時候,是一種契機,而未必是常態。有流行歌唱「神的不在場證明」,其實在日常生活經驗中,神不在場才是常態。然而,人與上主那種特殊的互相顯現時刻,對靈性生命來說卻是關鍵性的。雖然是不期而遇,但卻是可以重覆的,每一次獨特而深刻的互相顯現,都可能為靈命成長帶來突破和更新。

 

還記得那位把那個晚上的經驗當作上主向他顯現的年輕人嗎?那次顯現帶給他改變,因為他把自己交托給上主。後來,他順利進入大學,就在展開人生新一頁的時候,他遇到了十幾年來最嚴重的挫折。那個晚上,他又遙望長空,自慚形穢,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對自己非常失望。他問上主,為甚麼自己如此不濟?如此無用?如此令人討厭?憑甚麼再站起來呢?那一次,當他把最不濟的自己向上主顯露的時候,上主又不負他。他彷彿感到上主告訴他:「其實你有多不濟,有多令人討厭,有多少缺點和不足,我一早就知道,而且比你知道得更清楚。但是,我都照樣愛你,為甚麼你不能愛自己呢?」他感到震撼。然後,使徒保羅的說話在他心中響起:「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同時,耶穌對彼得說的話也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但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22:32)那一晚,他又再一次把自己交托給上主。

 

 

四.總結

有人以為舉手決志,獲取了天堂的入場券票就可以「收工」。其實,那不是結束,而只是開始。有人認為基督徒的生命是靈修旅程。靈修是甚麼呢?是每天早上讀一段經文,唱一首詩歌,祈一次禱嗎?一位研究靈修的神父葛羅謝爾(Fr. Benedict Groeschel)在其著作《煉淨光明合一:靈性成長心理學Spiritual Passages: The Psychology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一書中如此定義靈修:

 

「或許對靈修生活最好的描述是:完全地回應上主的呼召。然而,靈修生活並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它是融合在人的生活各種複雜的行為中,一連串不斷成長且協調的回應。把靈修生活和一個人日常生活分離是自古以來不斷發生的錯誤,當一個人決定回應內在經驗到的上主的呼召,並努力地讓這呼召成為行動和抉擇的中心,他或她才真正堪稱過著靈修生活的人。於是,這個呼召便成了使回應者得以整合的要素,靈修生活也就成為一生的事情。」

 

在靈修路上,靈修者偶爾經驗與上主互相顯現的特別時刻,這些時刻,有甚麼重要性呢?葛羅謝爾神父以焦慮為例子如此解釋:「由奧古斯丁都佛落依德,在他們之前還有使徒保羅,偉大的心理學家們認知到人類內心有種可怕的焦慮,對於徒勞無功和勞苦困頓的恐懼,由嬰孩時期開始便縈繞不去。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人格中的靈性成分,我們日益察覺到對於生命超越層面的意義的可能,而這種覺察開始讓焦慮得以緩和。」原來,當靈修者向上主顯露他的焦慮的時候,上主向他顯現祂的靈性,這種互動就有機會幫助他以靈性來超越焦慮。

葛羅謝爾神父提醒,靈修路上沒有武林至尊,以為自己以「高人」的,可以是危險的。在靈修路上越有成就的人,就越懂得用高言大志和複雜細緻的理論來解釋自己的行動。葛羅謝爾神父指出,那些「高人」以為自己已經克服了自我中心的傾向,以為自己已經到達不受約束的地步,實際上,他可能正在放縱自己,並且自欺欺人。葛羅謝爾神父沒有指名道姓,讀者可能想起著名神學家約翰尤達(John Howard Yoder, 1927-1997)。

 

尤達性侵事件發生於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當時他以研究一種嶄新的基督教性倫理學說為名,性侵害逾百女性。尤達任教的神學院院長收到不少投訴,有些來自尤達家人。與此同時,尤達事奉的教會也關注事件,院長和牧師力勸尤達十多年,也是徒勞無功。因為尤達「德高望重」,辯才了得,跟他們拉布、耍花槍、帶他們遊花園,令處理事件的人士身心俱疲。差不多二十年之後,教會改變以前為挽救他們的明星神學家,以及家醜不出外揚的處理手法,對尤達的性罪行做一個全面徹底的調查。

 

耶利米先知曾經說過:「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17:9)然後他回答說:「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考驗人肺腑的」。在教會年曆,現在是顯現節期,耶穌向我們顯現,但願我們也向耶穌顯現我們自己,讓互相顯現的時刻成為我們更新及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