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oral Care

Mr. LAM Ho Yan Walter - The Passion of Waving Palm Branches

 

講題:揮舞棕枝的激情 The Passion of Waving Palm Branches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3月24日

 

引言

今天是棕技主日。這主日是紀念當日群眾以棕樹枝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事件。傳統上,信徒在棕枝主日首先齊集在教堂外,各人手持棕枝或樹枝參與巡行禮,即是圍繞教堂外面一同巡行,群眾一邊行走,一邊高唱聖詩,並高呼基督為王。大家如果仍記得剛才誦讀的福音經課,就會想起經文所記述的情況。

 

一.揮舞棕枝的激情(馬可福音)

11:1耶穌和門徒快到耶路撒冷,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耶穌打發兩個門徒,

11:2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

11:3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

11:4他們去了,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

11:5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開驢駒做甚麼?」

11:6門徒照著耶穌的話說,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

11: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11: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上。

11:9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11: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

11:11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

 

在剛才的片段中,你看見棕樹枝嗎?可能有人看見,有人看不見,因為馬可福音只提及樹枝,而約翰福音則明言這是棕樹枝。當時人們拿著棕樹枝迎接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有甚麼含意呢?和現在信徒拿著棕樹枝在教堂外巡行是不是一樣的意思呢?讓我們講幾個背景故事,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探究當時人們拿棕樹枝迎接耶穌入城的想法和期望。

關於棕樹枝的故事可以追溯100多年之前。《馬加比一書》記載了一件對猶太人非常重要的事件。當時猶太人被西流古王朝統治,到安提亞古四世時期,在猶大地推行去猶太化,全面希臘化的政策。有猶太人抗拒,安排亞古四世的軍隊入城,殺死抗拒者,褻瀆聖所,禁止猶太人獻祭,並放置偶像及猶太人視為不潔之物在聖殿中。在一處鄉郊地方,有一個民間祭司家庭起而反抗,後來被稱為「馬加比革命」。馬加比兄弟前仆後繼,到第三任領袖兼大祭司約拿單領導時,終於打敗外敵,驅逐了佔領耶路撒冷的外邦人。猶太人潔淨聖城,掃除污穢之物。《馬加比一書13:51》:「他們帶頌讚、棕櫚枝、琴瑟、鐃鈸、弦樂器、詩歌和頌詞,進入堡壘,因為大敵已經被粉碎,從以色列中除去。」百多年之後,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揮動棕樹枝迎接他的百姓心中會不會想著這段歷史呢?會不會盼望著百多年前猶太民族這光輝的一頁呢?

 

馬加比革命令猶太人擺脫希臘人的統治而恢復猶太王國,耶穌時代第一世紀猶太人活在羅馬統治之下,他們會否也渴望脫離外邦統治者呢?事實上,耶穌時期的猶大地區充滿動盪不安。大家還記得,耶穌出年時是希律王管治,但在耶穌被判死刑的時候,卻是羅馬總督彼拉,為甚麼是希律王呢?彼拉多取代希律王的過程,正正反映出當地局勢的動盪。耶穌出年時的希律王被稱為大希律,他管治猶大附近地區四十年。希律王駕崩,燃起了不少猶太人的期望,各地不時出現自稱彌賽亞的軍事領袖,帶領猶太民眾對抗羅馬政府。羅馬政府把大希律的管轄地分為三分交給他的三個兒子,繼承了耶路撒冷兒子無力處理這些衝突,被羅馬當局流放,羅馬派總督直接管治耶路撒冷和猶大地區。在羅馬統治的這些年間,以整個大敘利亞地區來計,被判為反羅馬動亂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是以千為單位的。

 

當時,各地的群眾湧往耶路撒冷過逾越節。耶路撒冷聚集如此多人,對管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及危險的時刻,只要有人振臂高呼,隨時就有事情發生。就在這個時候,耶穌騎上驢駒進城。人們看到,會想到甚麼呢?讓我們講另外一個背景故事:大約500年前,有一位先知撒迦利亞曾預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九 9)先知預告,騎著驢來的是王。當時的猶太人心目中的王,是一位怎樣的王呢?如果他們在想像一位政治軍事領袖,帶領他們驅逐外邦人,恢復猶大王國,不正正呼應著他們的民族感情和盼望嗎?

馬可福音指出「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11:9-10) 大衛之國是甚麼?無論說的人有沒有動機,聽在某些人心裏,一定感到不妥。路加福音記下了「人群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老師,責備你的門徒吧!」」(19:39)為甚麼呢?可能法利賽人覺察到他們的言行其實非常危險,公然高呼王者來臨是意圖謀反的死罪。然而,這正正反映著當時不少人的心聲和期望,期望上主的拯救者來到,救他們脫離外族統治,恢復猶大王國。在當時群眾的心目中,如果有任何人自稱基督,都應該是這樣的一位領袖。對一位勝利者基督的盼望,連耶穌的門徒也不例外。你還記得這個片段嗎?

 

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耶穌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門徒回答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又問他們:「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他:「你是基督。」(馬可8:27-29) 然後呢?如果你記得下文,答對了問題的彼得不但沒有100分,反而被耶穌斥責。為甚麼呢?

 

8:31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

8:32耶穌明白地說了這話,彼得就拉著他,責備他。

8:33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

 

從這事件可以想到,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基督是帶領猶太人復國的勝利者,絕不可能是失敗者和受苦者。

 

二.The Passion of Waving Palm Branches

今天講題的英文是The Passion of Waving Palm Branches。Passion可以解作激情,剛才我們感受到人們迎接耶穌入城的激情。一語相關,The Passion,卻是指耶穌受難。人們的passion和耶穌的Passion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指向相反的方向。當你讀今天的福音經課時,在你心中所產生的是群眾的激情,還是想到耶穌的受難呢?如果沒有想到,也不要緊,因為經課的其他三段經文作出了充分的提示。

 

 

以賽亞書:受苦的僕人

50:4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天早晨喚醒,喚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

50:5主耶和華開啟我的耳朵,我並未違背,也未退後。

50:6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兩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並不掩面。

50:7主耶和華必幫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著臉面好像堅石,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

50:8稱我為義的與我相近;誰與我爭論,讓我們來對質;誰與我作對,讓他近前來吧!

50:9看哪,主耶和華必幫助我,誰能定我有罪呢?

 

詩篇:受苦的僕人

31:9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因為我在急難之中;我的眼睛因憂愁而昏花,我的身心也已耗盡。

31:10我的生命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歲為嘆息所荒廢;我的力量因我的罪孽衰敗,我的骨頭也枯乾。

31:11我因所有的敵人成了羞辱,在我鄰舍跟前更加羞辱;那認識我的都懼怕我,在街上看見我的都躲避我。

31:12我被遺忘,如同死人,無人記念;我好像破碎的器皿。

31:13我聽見許多人的毀謗,四圍盡是驚嚇;他們一同商議攻擊我,圖謀害我的性命。

31:14耶和華啊,我仍要倚靠你;我說:「你是我的上帝。」

31:15我終生的事在你手中,求你救我脫離仇敵的手和那些迫害我的人。

 

腓立比書:受苦的僕人

2: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2:6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

2: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

2:8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2:9所以上帝把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2:10使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眾膝都要跪下,

2:11眾口都要宣認:耶穌基督是主,歸榮耀給父上帝。

如果迎接耶穌進城的群眾盼望的是勝利的基督,經課引導我們去認識的卻是受苦的基督。

 

總結:

透過今天棕枝主日的經課,讓我們作以下幾點反省:

  • 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揮動棕樹枝迎接耶穌基督。但耶穌基督入城之後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提示我們所迎接的不是勝利的基督,而是受苦的基督。因為接下來,耶穌基督被門徒出賣(欺騙、背叛、憤怒、悲傷),被拘捕(失去自由),被門徒四散離棄(孤苦無援),被官兵毆打嘲諷(身體痛楚和心靈痛楚),被假證供判處死刑(屈枉正直),被天父離棄(可15:34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最後死在十字架上(失去生命)。這是接下來聖週的內容,我們可以不急於慶祝復活節,而先與耶穌基督共情同感共度這受苦的聖週嗎?

 

  • 其實,耶穌基督所受的苦,正是人間眾苦的寫照。被背叛的傷痛和憤怒、自由受限制的困頓、孤獨無援的恐懼、被批評嘲諷的難受、身體病患帶來的痛苦、各種的心靈憂傷、被不公平對待的委屈等,任何一個人或多或少總會嘗過。有人埋怨上帝為甚麼不創造一個無痛的世界,怪責上帝不制止人們互相傷害。上帝的回應卻是親臨有痛的世界,進人互相傷害的人間,和萬千受苦者一同受苦。

 

  • 我們要如彼得和當時的群眾一樣單單接受勝利的基督,還是也接受受苦的基督呢?

 

  • 我們要「身光頸靚」成功神學基督教,還是要投入人間疾苦,在污泥濁水中和受苦的人一齊同行的基督教呢?

 

  • 我們自己要做無痛的基督徒,還是要做就算受苦都跟隨基督的基督徒呢?

 

  • 受苦不一定等於蒙羞(以賽亞書50:7主耶和華必幫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著臉面好像堅石,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

 

  • 受苦不一定等於有罪(以賽亞書50:8稱我為義的與我相近;誰與我爭論,讓我們來對質;誰與我作對,讓他近前來吧!50:9看哪,主耶和華必幫助我,誰能定我有罪呢?)

 

  • 受若不一定等於失去依靠(詩篇31:14耶和華啊,我仍要倚靠你;我說:「你是我的上帝。」31:15我終生的事在你手中,求你救我脫離仇敵的手和那些迫害我的人。)

 

  • 受苦可以不失盼望(腓立比書2:9所以上帝把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2:10使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眾膝都要跪下,2:11眾口都要宣認:耶穌基督是主,歸榮耀給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