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被歷史烙印的家庭 The Family Marked by History
經課:何西亞書1章2至10節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7月27日
一.引言
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名字有甚麼意思呢?會不會反映出時代特色呢?
央視網有一段文章,名為「70年中國人起名大全,背後全是時代的記憶!」:「我們每個人的名字,既承載著長輩的美好期望,也留存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在不同時期,很多人的名字都集中於某些詞彙、某種意向的表達。聽到這些名字,我們就能猜到他們是那個年代的人!」
猜猜這些名字是甚麼年代:建國、解放、國慶、國強。他們是1949—1950年出生的人。據統計,叫建國的有近30萬人。
以下這些名字呢?抗美、援朝、衛國。這些是在1951—1953年出生的人,有上萬人叫張衛國、李衛國、王衛國,也有幾千人叫王援朝、張援朝、孫援朝。
這些呢?建設、超英、衛星、圖強、抗洪。這些是50年代後期常見名字。
要武、衛東、永紅呢?這些是60年代的名字了。
剛才大家讀舊約經課的時候,有沒有讀到一個為孩子改名的故事呢?這幾位但孩子的名子有甚麼特別呢?其實,故事中兩位父母的名字也有意思。讓我們再仔細閱讀經文。
二.何西亞與歌篾
1: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備利的兒子何西阿。
這個故事的主角叫何西阿,何西亞是甚麼意思呢?何西亞的意思是「拯救」。這個名叫「拯救」的人,要拯救誰呢?如何拯救呢?
1:2耶和華初次與何西阿說話,對他說:「你去娶淫婦為妻,也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大行淫亂,離棄耶和華。」
1:3於是,何西阿去娶了滴拉音的女兒歌篾。
「淫婦」這個詞語令人聽來不舒服。不過,在何西亞書中,這是一個角色。是甚麼角色呢?代表甚麼呢?
3:1耶和華對我說:「你再去愛一個淫婦,就是她情人所愛的;好像以色列人,雖然偏向別神,喜愛葡萄餅,耶和華還是愛他們。」
這個角色代表以色列,經文指出「以色列人偏向別神」,即是對耶和華不忠。何西亞書用婚姻來比擬耶和華與以色列的關係,當耶和華取了丈夫的角色,以色列自然就是妻子的角色。另一個用家庭關係來比喻的例子是記載在福音書「浪子回頭」故事,上帝取了父親的角色,人自然就是兒子的角色。
何西亞故事中的這個角色其實是有名字的,她叫歌篾。歌篾是甚麼意思呢?歌篾的意思是「完全的」。那就奇怪了,既然是「完全的」,怎會需要被拯救呢?這個名字到底是嘲諷,還是要表達甚麼呢?
正如剛才說過,何西亞和歌篾是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分別代表耶和華及以色列。以色列稱自己是「完全的」,是甚麼令以色列如此自信呢?假設你是面試主持人,問求職者「你有甚麼缺點呢?」如果求職者回答「我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你覺得如何呢?那個時代,以色列何以如此自信認為自己沒有欠缺,是「完全的」呢?且看他們當時的狀況:
10:1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
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
地土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
10:3他們必說:我們沒有王,
因為我們不敬畏耶和華。
王能為我們做甚麼呢?
厲害了,以色列!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強盛,他們不需要耶和華了,也不需要耶和華作他們的王了。以色列不是與耶和華立了約的嗎?或者當時的以色列認為,他們與耶和華的盟約只是一份歷史文件,已經沒有現實意義了。以色列覺得自己足夠強大撕毀盟約,足夠智慧選擇自己喜歡的神明來敬拜。當以色列以為自己「完全了」的時候,先知看到是卻是另一面。
7:3他們行惡使君王歡喜,
說謊使首領喜樂。
5在我們王宴樂的日子,
首領因酒的烈性成病;
王與褻慢人拉手。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君王首領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行惡說謊,形成背叛公義和誠信的惡劣環境。君王首領熱衷於聲色犬馬,沉迷於宴樂,寵信奸佞,任用小人,其實岌岌可危,正如施洗約翰所說:「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先知心知以色列的確需要被拯救,然而,既然自視為「完全的」,怎會承認自己需要被拯救呢?一個飲醉了酒的人堅稱自己沒醉,還去駕車,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三.第一個孩子「耶斯列」
1:3這婦人懷孕,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1:4耶和華對何西阿說:「給他起名叫耶斯列;因為再過片時,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也必使以色列家的國滅絕。
「耶斯列」這個名字是「上帝播種」的意思,而「耶斯列」的讀音跟「以色列」相似。從根源上來說,以色列的確是耶和華所播種的。同時,「耶斯列」又是一個地方名,當年以色列的亞哈王和耶洗別以耶斯列作為大本營,在全國鼓吹敬拜巴力。耶斯列又是一處殺戮的地方,耶戶就是在那裏殺死當時的以色列王及猶大王(王下9:27),並且對以色列王室大開殺戒(王下10:12-14),斬草除根。
何西亞的大兒子叫耶斯列這個語帶雙關的名字,是諷刺以色列嗎?還是審判以色列呢?耶斯列的意思是上帝播種。現實上,以色列在耶斯列這個地方播下甚麼種子呢?是不是背叛的種子?是不是殺戮的種子呢?何西亞的第一個孩子「耶斯列」是一個角色,這個名字讀出來就令人想到以色列,想到以色列在耶斯列這個地方所做的惡事。這些惡事,人間好像無可奈何,但耶和華不會視而不見,總會對這段歷史給出一個回答。
四.第二個孩子「羅‧路哈瑪」
1:6歌篾又懷孕生了一個女兒,耶和華對何西阿說:「給她起名叫羅‧路哈瑪;因為我必不再憐憫以色列家,決不赦免他們。
「路哈瑪」是「憐憫」的意思,「羅」是否定詞,意思是「不」,何西亞的女兒叫「羅‧路哈瑪」,就是「不憐憫」的意思。這也是一個角色,不代表何西亞的女兒不蒙憐憫,而是代表以色列不蒙憐憫。究竟以色列聽不聽得明白呢?以色列有甚麼反應呢?人在甚麼時候感到自己需要被憐憫的呢?如果自覺強大,怎會需要被憐憫呢?話說回到,就算耶和華不憐憫又有甚麼問題呢?此時的以色列已經精明地在宗教上「分散投資」,耶和華不憐憫,還有巴力,還有其他供奉的神明。
五.第三個孩子「羅‧阿米」
1:8歌篾給羅‧路哈瑪斷奶以後,又懷孕生了一個兒子。
1:9耶和華說:「給他起名叫羅‧阿米;因為你們不作我的子民,我也不作你們的上帝。」
「阿米」是「我的民」的意思,加上「羅」這個否定詞,變成「不是我的民」。「羅‧阿米」都是一個角色,不代表耶和華與這位孩子「割蓆」,而是警告以色列耶和華準備「割蓆」。以色列聽不聽得明白呢?以色列有甚麼反應呢?其實,在耶和華警告與以色列割蓆之前,以色列已經先行一步與耶和華割蓆了。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不需要耶和華作王,另一方面他們懂得「分散投資」,耶和華不再是以色列獨一的上帝,也不是唯一的依靠。
何西亞家庭的故事其實是以色列的故事,何西亞家庭的人名折射出以色列的歷史。我們曾經談及現代人的名字往往也有歷史的痕跡,其實就算名字沒有歷史的烙印,也不等於家庭不受歷史影響。當我們追溯自己的家庭最近三代的變遷,就足以發現歷史在家庭中的痕跡了。
六.歷史在我們的家庭的烙印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的時候,香港有多少人口呢?有資料說只有50—75萬。到1960年呢?增加到300萬,1970年400萬,1980年500萬。如此大量的人口從哪裏來呢?大家都知道是來自深圳河以北。香港不少家庭的祖父輩都是這個故事的一分子。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的金庸、黃霑、倪匡、蔡瀾都不在香港出生,其中倪匡在1957年才來到香港。
倪匡的家庭變遷,正是時代的縮影。維基百科說倪匡出生於上海,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四。大哥倪亦方留在遼寧,五弟倪亦平在香港,六妹倪亦舒即是小說作家亦舒,後來移居加拿大,七弟倪亦靖在新加坡。為甚麼一家人分散在不同地方生活呢?很可能是歷史的力量在推動。其他家庭就算沒有倪家庭那麼「國際化」,也可能有「兩頭家」,一個在香港,一個在內地。還記得那些年,人們在農曆新年前挑著大包小包回鄉探親的景象嗎?
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很多工廠,後來漸漸減少,為甚麼呢?因為工廠北移,老闆北上開廠,師傅北上開工。這些北上的大多數是男人,於是又出現另一個時代的另一種香港和內地「兩頭家」的社會現象。那個時代的烙印深深地影響了牽涉其中的家庭,有些糾結至今仍未解開,有些眼淚而今仍未流乾。
倪匡在香港結婚生仔,寫作出版,相信在座不少人聽過「衛斯理」,或者「原振俠」。1992年,倪匡與妻子在移居美國。倪匡再次遷移,其實也是時代的縮影。這個歷史時空之下的「兩頭家」,變成了香港和美國,或香港和加拿大了。倪匡最後在哪裏安息主懷呢?在香港。他不是移居了美國嗎?回流,也曾經是一個時代的主題。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一題永恆的作文題目,名為「我的志願」,不知道你有沒有寫過呢?你還記得當年的志願嗎?當時被老師讀出來的志願非常特別,因此現在還記得。那位同學的志願是長大後找份工作,結婚生仔,安居樂業。當時其他同學聽到都捧腹大笑。同們學笑,是因為太年輕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你以為成為立室,安居樂業是容易的事嗎?你以為一家人整整齊齊生活在一起是必然的嗎?你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沖散?有多少家庭在社會的動盪中被抛來抛去呢?
七.歷史無情,上主有愛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拯救,他娶了一位名叫完全的人,生了三個兒女,第一個叫上帝播種,第二個叫不蒙憐憫,第三個叫不是我民。我們不知道這個可能被視為古怪的家庭後來有甚麼遭遇,我們知道的是這個家庭承載了上帝給以色列的信息。上帝要對以色列表達甚麼呢?期望自以為完全的以色列醒悟嗎?警告以色列上帝會拔出祂所栽種的嗎?宣告不憐憫以色列嗎?登報聲明和以色列脫離關係嗎?都可能是。然而,這個帶著歷史烙印的家庭所要告訴世人的不只於此,其實還有更重要的:
2:23我必將她種在這地。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上帝。」
「我必將她種在這地」,回應了第一個孩子的名字,上帝的本意不是「拔出」,而是「栽種」,就算拔出,必再栽種。
「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回應了第二個孩子的名字,憐憫才是上帝本來的性情。
「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上帝」,回應了第三個孩子的名字。正如詩人說:「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上帝不會放棄與人的關係。
有時,人事在躁動,歷史在盲動,家庭在歷史的洪流中彷彿被無目的地拋擲,承受著歷史無情的惡果。然而,何西亞的故事告訴人們,盲動的歷史之上有一位鑑察世情的上帝,無情的歷史之上有一位始終充滿憐憫的上帝,流離失所的世間之上有一位尋找失散迷羊的牧者。
處身於歷史之中的家庭,或許沒有力量力挽狂瀾,也未必有能力扭轉乾坤,然而,如果我們知道上主的心意是栽種,是憐憫,是和好,就讓我們朝著上主的方向前行,在我們的家庭培養互相建立,彼此憐憫,以情相繫的氣氛。我們承認自己永遠不會是完全的,我們仰望那位完全的上主接納我們,拯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