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復活:天人合一的故事 Resurrection: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Earth
經文:約翰福音20章11至18節
講員:鄧瑞強博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4月20日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願神的恩典常與你們同在。
今日是復活節,是基督信仰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記念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修復這個被罪惡和死亡操控的世界,讓我們看到,天父仍是天地的主,生命仍是天父終極要送贈給蒼生的禮物。世界的權勢用死亡去掌控他人,天父以生命去解救世界,這是基督信仰給我們看見的真相,這真相給我們希望,在殘酷的世界裡,仍堅持活出仁愛與真理。
我們看看今天的講道經文:約翰福音20:11—18
約20: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裡看,
約20:12 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約20:13 天使對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裡。」
約20:14 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
約20:15 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便去取他。」
約20:16 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約20:17 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
約20:18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1)施恩座
耶穌死了,安躺在墳墓,馬利亞在哀悼。這馬利亞不是耶穌的母親,而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按其他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曾從這位馬利亞身上趕出七隻鬼。看來,這位女士曾被過往的痛苦經歷牢牢抓住,而耶穌解救了她。她領受耶穌的恩典很深,也愛耶穌愛得很深。她為耶穌的死深深哀傷。
約20: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裡看,
約20:12 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馬利亞發現,耶穌的遺體不見了,在原先安放耶穌遺體的地方,有兩個天使,一個在頭,一個在腳。我們對這幅畫面,沒有任何感覺。但猶太人一看,便會即刻意識到,這就是約櫃上的施恩座。
我們去以色列旅行,有時會買這約櫃做手信。施恩座其實是約櫃的頂蓋,代表神的臨在。神的臨在,守護著神與人的約的連繫。施恩座的兩邊,正是兩個天使相對。在贖罪日,祭牲的血會彈在施恩座上,仰望神恩典裡的寬恕。當然,若躺著耶穌遺體的石板成了施恩座,則耶穌的血也多少會沾在這施恩座上,表達出神對罪人的赦免。
在這復活日,天父進行其重造天地的偉大工程。祂將耶穌的死地,創造成新的施恩座。人類的罪,固然破壞神和人的關係。但耶穌因愛而流血的行動,表達出神以愛來回報人類的罪。神在安放耶穌遺體的地方,創造出新的施恩座,神在這裡,臨在人間。神和人、天和地,在耶穌的犧牲裡,重新復和。神不是不理人間死活的,祂在耶穌的死裡,臨在人間;在耶穌的復活裡,顯明祂勝過罪惡和死亡。這施恩座,是神在人間作王的記號。
安放耶穌遺體的地方,成了施恩座。在今日,或者可以說,十字架這受死記號,象徵著神的施恩座,神在受苦的記號中臨在。神的這種臨在的方式,其實不太符合人類對神明的構想。當我們認為某些人是敵人時,我們會肯定自己是正義的,對方是不義的,而神明的臨在,就是消滅對方。神明變成我們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神拒絕這種臨在方式。以受死的十架為施恩座,為神臨在的地方,就是以愛還恨,唯有這樣,才能打破暴力的循環,天國才能圓滿實現。
(2)新的伊甸園
約20:14 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
約20:15 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便去取他。」
這裡的場景,是一個園子,馬利亞以為耶穌是看園的。復活的主,在園中,猶太人一看,便會聯想到在創世記裡神在伊甸園中行走的故事。馬利亞以為耶穌是看園的,我們讀到這裡,多少都會認為馬利亞真是糊塗。其實,約翰福音有一種諷刺的書寫手法,表面上我們認為不可能是某東西的,事實上偏偏就是那東西。我們以為馬利亞是誤會了,耶穌怎會是園丁,但偏偏,耶穌就真是園丁。因著復活,這世界其實改變了。安放耶穌遺體的地方,成了施恩座,這是聖殿最核心的物件。墓園以至大地,因而成了聖殿。我們的世界,成了聖殿,成了新的伊甸園,神在其中行走。在太初,神在伊甸園行走,吩咐亞當和夏娃看守這伊甸園。如今,復活的耶穌,親自看守大地,也看守著我們。祂會一直看守,直到天國降臨人間。
(3)新的時代
約20:16 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約20:17 耶穌說:「不要摸我〔和修版:「不要拉住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
憑樣貌,馬利亞認不出耶穌,但她認出耶穌的呼喚。在創世記,亞當、夏娃犯罪後,躲藏起來,逃避神的呼喚。如今,在新的伊甸園裡,主耶穌呼喚馬利亞,馬利亞即時有反應,她回應說:「夫子」(或者譯「主」),這是人面對神時應有的反應。可以說,這是新伊甸園裡的新人性。馬利亞的反應,也代表著日後教會群體對主耶穌的正面回應:耶穌,你是主。
但明顯,馬利亞還不明白天地已經改變,時代已經轉換。馬利亞拉住耶穌,一般而言,這代表她想和耶穌返回以往的日子。像昔日,在加利利,一起吃飯,聽耶穌講道。她不明白,復活不是「翻生」。若耶穌只是翻生的話,則一切是可以回復從前的。但復活不是翻生,復活,是神的大能闖進人間,將腐朽的生命轉化成不朽的生命,這是被罪惡蠶食的人間在神的恩典下徹底被轉化。這不單是新的天地,也是新的時代。用新約的術語來說,就是:舊的世代過去了,新的世代開始了。在耶穌復活的那天,空間被改變了,這是新的天地;時間被改變了,這是新的世代。很多信徒可能意識不到,我們已活在新的時空裡。
馬利亞不能再以塵世的眼光看耶穌,她要理解耶穌的永恆性,這永恆性,以耶穌「升上去見他的父」來表達。馬利亞要看到耶穌這永恆生命來到人間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轉化。因著神人復和、天人合一,與耶穌生命連結的信徒,生命也改變了。信徒不再是一般的人,耶穌稱我們為「兄弟」。天父不再是外太空的神明,而是我們的父、我們的神。我們以「神的兒女」的新生命,活在新的時空裡。希望弟兄姊妹,不要拉住、眷戀舊的世界、舊的價值、舊的渴求、舊的目標、舊的經歷、舊的人生。「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信徒的問題,很多時就是不知道自己已進入了新的時代、新的世界、有了新的身分,仍像馬利亞那樣,想抓住舊的人生。這就像有些人移民去了外國,卻又學習不到新的語言,不能了解新的文化,完全無法進入一個新的世界裡,只是不斷依戀著舊的生活、舊有的一切。這樣的人生,格格不入,無法回到以往,也無法進入新的將來。
因著耶穌的復活,信徒已進入了新的世界、新的時代裡。舊世界的價值觀,即:對不同的被造物的追求,應該放下了。在這天人合一、如聖殿一樣的世界裡,應追求天國降臨,追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想想,我們要活得多光明,世人才能在我們身上,看到神的真實、神的臨在?
在耶穌的復活裡,原先安放遺體的地方成了神臨在的施恩座,成了聖殿最核心的部分「至聖所」,這世界成了聖殿,我們的身分因而也成了祭司。正如彼得前書2:9的講法,信徒是「君尊的祭司」,是帶有王者氣度的祭司,像大祭司主耶穌一樣,在人間,溝通天地,促成神人復和。真正的復和,不是暴力壓制,而是以愛去聯繫,這就是十架的永恆信息。
(4)結語
復活節,就像二戰時的D-day。在這一天,盟軍反攻納粹德軍,破其防線,挫其精銳,奠定勝利的前景。雖然很多地方,表面看來,盟軍和納粹仍在周旋,但事實上,D-day之後,盟軍勝利已是仍在延續的小戰役的底層事實。一切已經改變了。
復活節,就是令天地改變的D-day,罪惡和死亡的權勢被擊敗了,神的生命大能已成為萬事萬物的底層真相。縱使表面上,罪惡和死亡的力量仍在張牙舞爪,但實際上,神的大能已然彰顯,天國的圓滿實現已可預期。
約20:18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馬利亞很興奮,她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同時在復活主裡看見一切的改變,她對世界有信息可傳。她看見施恩座在人間,看見神在十架死亡裡的臨在,看見天地轉化成聖殿,看見天父成了我們的天父,這一切,意味著:她看見人生的使命。她不可能像舊時一樣生活,而會活得像帶有王者氣度的祭司,在人間,活出神聖。
在這復活節,期望各人,在人間,努力活出神聖。
願神祝福你們。
願榮耀歸予聖父、聖子、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