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追啊,追 Chasing, always chasing
經課:路加福音12章13至21節
講員:梁遠耀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8月3日
一、問安與祈禱
各位弟兄姊妹及會眾,願主所賜的平安,常與你們同在!
在分享主道前,先請我們一同祈禱:「天父願我口中的語言,眾人心裡的意念,皆蒙祢悅納。奉主耶穌基督名求,誠心所願!」
二、引言
1975年香港電影「遊戲人間三百年」(Enjoy Longevity-300Years)(導演:楊權,主演:譚炳文),以荒誕幽默的方式,講述男主角意外地救了一個神仙,神仙賜給男主角有取之不盡的財富,男主角更加要求可以長生不老,反映人的心思,就是不斷追求更多,不斷追啊,追。故事中的男主角因為財富與長生不老,結果為他帶來很多痛苦。這齣電影探討了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物質與生命的有限與無限,帶出的訊息是知足。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獲得一筆突然而來的遺產,足夠你買下一間豪宅,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筆錢能保證你永遠幸福嗎?可能有些人會興奮地:「當有可以!」但今天,我們從耶穌的比喻中會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生命中真正的富足,並不在於銀行帳戶的數字,而在於我們與上帝的。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耶穌所說的「天國中的富有」
三、經文的背景與解釋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耶穌向群眾講道時,一個人突然向祂請求,要求祂幫忙分家產(路12:13)。耶穌並沒有直接解決他的問題,首先反問這個人:「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的判官,或給你們分家產的呢?」(路12:14)從字面看,耶穌以反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工作,不是要為人分家產。在前一段經文,即12章8至12節,耶穌教導人要在別人面前要認他,即肯定耶穌的身份,與及耶穌與信徒之間的關係。
故此,今日所選讀的福音經課中的財主比喻,藉此機會警告人們不要貪心,並透過比喻來教導真正的財富之道外,應該也是要肯定耶穌的身份及能力。
在這個比喻中,一個富足的人收成豐盛,他心想:「我要怎樣辦?因為我的倉房不夠放我的糧食。」(路12:17)。於是,他決定拆掉舊有的倉庫,建造更大的倉房,並對自己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使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12:19)。然而,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12:20)「今夜必要你的靈魂」直譯是「他們今夜必要向你取回你的靈魂」。「他們」可指上帝或祂的使者,但由於這句話是上帝所說,所以更可能是指財主的「許多財物」,是財主的「許多財物」取去了財主的靈魂。耶穌最後總結:「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12:21)。
正如剛才所說,耶穌說這個背喻的背景,是有一個人想請耶穌幫他的家庭分家產,做一個仲裁人。我認為這個人只是把耶穌看成一個德高望重,受人景仰及熟識律法的律法教師,卻沒有把耶穌視為彌賽亞或是生命的主宰。
我認為在這個比喻,耶穌並非全然否定人去追求物資上財富,耶穌提醒我們,追求世上的財富,但不要忽略了靈命上的富足,要認定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安排。比喻中的財主,他的計劃看似合理,卻缺少了一個關鍵因素——他未曾考慮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旨意,也未曾想到財富應如何用來祝福他人。因此,他的生命突然結束,他所積存的一切,都無法陪伴他進入永恆。
四、財主比喻中的財富觀
從在這個財主的比喻中,帶給我們對財富有以下的教導。
1. 財富的主權
財主以物質成為他的保障,卻沒有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更沒有認定生命的主權是在上帝手裏。我們要認識到世上的財富無法真正帶來安全感,因為它是短暫的,一旦生命終結,這些財物就不再屬於我們。
2. 屬靈財富才是永恆的
耶穌指出真正的富足是在上帝裏的富足,而非世俗的積累。真正的財富是信仰的堅定、愛的施予和上帝國度的事工。馬太福音6:19-20也提醒我們:「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要在天上積蓄財寶…。」
3. 生命的優先次序
富足人只考慮如何讓自己生活舒適,卻忽略了靈性的需求。信徒要學習以上帝為中心,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物質,而是與上帝建立深厚的關係,並用所擁有的財富去祝福他人。
4. 服事與奉獻
財富的真正價值在於如何使用它。如果我們只把財富留給自己,而忽略了幫助有需要的人,那麼這些財富就只是虛空。我們應該運用上帝所賜的資源來做善工,使財富成為祝福而非束縛。
5. 預備生命的終結
富足人沒有想到自己會突然離世,而耶穌提醒我們要隨時預備迎見上帝。我們要問自己:「我是否只專注於世上的事,而忽略了永恆的價值?」我們應當時刻預備自己,活出有意義、合上帝心意的生命。
6. 以李清詞牧師為例
以故的中華基督教會前副總幹事李清詞牧師(Rev. Lee Ching Chee),她在生前曾向我們這些後輩分享,她小時候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有一次,她的父親帶她進入家中的一個房間,房間攞滿了各種古董,李牧師的父親向幼小的李牧師表示,你只要拿其中一樣,都足夠你一生過活。只是後來,因為戰亂,李牧師家道中落,沒有了那些古董,有些家人也失散了。但幸好李牧師認識耶穌,一生在心裏富足中渡過。
五、建議
讓我重申,這段比喻並非否定財富,而是要提醒我們,財富是上主的賜予。人要從中學校管理,包括累積財富和分享財富,多作善工,榮神益人。以下我有一些簡單的建議。
1. 學習理財
首先,我認為信徒都應該要學習理財,把天父所賜的財富好好管理。學習理財不單是學習理財知識,也是學習控制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要有適當的儲蓄或保障,讓自己和身體人在需要時,得到多一點的方法去面對。
2. 養成奉獻的習慣
第二,信徒除了學習理財和累積,也是在生活中,養成金錢奉獻的習慣。因為我們若能在平常日子,已經有養成金錢奉獻的習慣,我們就會較容易建立自己對財富的價值觀。
3. 遺贈/遺產奉獻
近年,我聽閒不少信徒在訂立遺囑/平安紙時,會考慮把部分遺產奉獻給教會或其他機構。在我們離開物質世界時,透過遺囑把財富捐獻出來,這是一種在生命終結時,透過遺囑,向世人宣告:「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把從主要來的,獻給主。」
六、結語及祈禱
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媽媽在某一天的早上,喚醒她的兒子,叫他起床。但這位兒童不肯起床。媽媽問兒子:「請你給我一個理由,你今天為甚麼不起床上學。」兒子說:「因為學校裏同學,不跟我一起玩耍。」媽媽聽到後,便向這位兒子說:「原來是這樣,但我卻給你兩個理由,是你必須立即起床預備上學的。」兒子便說:「是哪兩個理由?」媽媽說:「第一,因為你已經四十多歲了;第二,因為你是校長。」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可能有不同的承擔和責任。按着上帝的心意,有時我們要學習積累,有時我們也要學習分享。耶穌透過這個比喻提醒我們,我們生命的中心,不是財富,而是上帝。不要只為自己積攢財富,而要在上帝面前富足。真正的財富不是銀行存款或物質擁有,而是我們在信仰上的成長、對他人的愛心,以及對上帝國度的奉獻。
財主最大的錯誤不是他的財富,而是他的態度。他忘記了財富的真正目的,也未曾思考生命的有限性。我們應當學習在生活中尋求上帝的智慧,將財富視為上帝的恩典,而非驕傲的憑藉。
願我們每位信徒都能在世上過一個忠心於上帝的生活,不只是為自己積財,而是成為祝福的管道,並且預備好迎接上帝的永恆應許。
請我們再次祈禱:「天父感謝你,因為祢創造世界,也讓我們管理物質世界,但有時我們忘記了自己只是管家,沒有學校積累財富或分配財富,求祢赦免我們。願我們能因着主耶穌祢的教導,過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以顯明祢是萬有之主,一切的美善都是從你而來。奉主名求,誠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