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作門徒的代價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經課:路加福音14章25至33節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9月7日
起:恨——點解要咁講?
若大家網上聖經apps或打開一本聯合聖經公會出版的和合本聖經,你會見到「愛我勝過愛」後面有一個註腳寫著「原文是恨」。若要原原本本將聖經原文希臘文譯出來,路14:26應該是「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返教會一段時間的信徒,很多都知道路加福音這裏是直接用上一個「恨」字,和合本的翻譯者明顯覺得這樣直接用上一個「恨」字,一定令中文讀者誤解耶穌的意思,所以用上一「若不愛我勝過愛…」這樣比較性的句子去譯一個明顯解作恨字的希臘文。翻譯者的意圖不難理解,反而耶穌為何會用上一個「恨」字呢?若參考太10:37平行的經文,那裏也是用上比較性語言:「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看來馬太福音作者與和合本譯者,都用上讀者比較容易接受的字眼,去表達耶穌原本用上的一個「恨」字。學者都認為很大可能是路加在為自己服侍的說希臘語的群體重寫耶穌言行時,還原耶穌說話所用的「恨」字。
為何耶穌要這樣說呢?
耶穌當然不是要我們在心裏又或在行動上「仇恨」我們的家人甚或自己的生命。我們今日用「恨」字,多數是對恨的對像有極度的憎惡、討厭等強烈的情緒反應。但耶穌又怎會叫我們厭惡我們的家人又或自己?這並非平常耶穌的為人和教導。所以這個恨字,像馬太福音或和合本翻譯般理解為對比或者程度上「愛耶穌過於愛家人和自己」並沒有大問題。只不過,耶穌以誇張用語的修辭手法去對他的聽眾說話,目的就是迫使聽眾正視耶穌要求的嚴重性。所以一方面我們不能照字面解去「憎恨」我們家人甚或自己,卻又不能軟化耶穌跟從他的門徒的要求。
經課一開始說到「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至令到耶穌用上非一般的用語去表達他意思的原因。當時一般的群眾為甚麼跟著耶穌呢?當然是覺得有著數。群眾只對耶穌有要求,卻少理耶穌對他們的要求!於是耶穌用上極端的修辭,要群眾反思跟從耶穌所需要放下和拾棄的關係(恨家人和自己性命),並將會承擔的風險(十字架)。
承:耶穌所用的比喻
耶穌接著用兩個比喻,要求跟從他的人務必計算一下跟從耶穌的風險。這兩個比喻對當時人應該不難理解,就算今日我們也可以領會當中的意思。唯一要解釋一下的是第一個比喻所蓋的是一座怎樣的樓。這裏原文是解作望樓,或很多英譯本譯作tower。更準確一點應作watch-tower,通常是在葡萄園中作為守護的瞭望樓。當然我們今天也有爛尾樓,但起樓打杖並非我們平常會遇到的經驗。現在是大學的add-drop period,正好讓在坐的一些同學明白甚麼是計算風險。
但無論這兩個比喻,又或耶穌的要求,都叫我們了解到,信耶穌並不只是相信一些道理,耶穌要求跟從他的人,要成為門徒,而不是行行企企,純粹滿足自己的宗教需要。甚麼是成為門徒呢?這兩個比喻的共通點,就是要為著完成一個目標而計算代價。作門徒就是跟從耶穌,向著一個目標進發,成就上主的旨意。
轉:教會的任務——塑造門徒
今日如果我好似耶穌咁,一開聲就叫大家恨自己的家人,恨自己的性命,我想大部份在座嘅可能就會起身走人。就算你坐係到聲到最後,發覺原來我叫大家要捨棄一切,才可以成為門徒,也不知大家下星期會唔會再出現。無錯,我哋以為教會嘅使命係叫更加多人信主,令教會坐無虛席。(好似我哋神學院開嘅科目,我哋都宣傳希望多啲中大學生嚟讀。但耶穌見到大班人跟位佢,佢返而用啲好難入耳嘅說話要求人成為門徒,我諗趕走人多過留低人。但今日教會開門的目的係咩?係要一大班人坐係教堂,還是要令更多人成為主嘅門徒?
太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有四個動詞:去、施洗、教導、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當中四個動詞唯一作為命令式的,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其他三個都是分詞participle。所以教會的任務是透過聖禮的施行和聖言的教導,去使人作門徒。但當中的去,在耶穌要求我們跟從他的前題下,是有方向和目標的,而不是盲目胡亂的四處遊走,甚至只閒散地「做一日基督徒(和尚)返一日崇拜(敲一日鐘)」。你有想過返教會不是只在乎相信,更在乎跟從基督,承擔使命,為著完成上主所定的目標而計算,又付出其代價?
合:今日作們徒的代價
究竟今日,甚麼是作門徒的代價?我們要計算的又會是甚麼?
我相信每個人的召命都是不一樣的,作門徒就是全心全意的為主的國度擺上。你的召命是甚麼?你又願意全然擺上一切為主所用嗎?
作門徒的代價,不是一時衝動的決定,而是每天細水長流的選擇。耶穌邀請我們,不只是來聽祂的話,更是願意在生活中與祂同行。這條路不容易,但祂從不要求我們獨自走過。
你可能仍在思考自己的召命,也可能還未準備好放下一切。但主耶穌並不催逼,只是溫柔地呼喚:「你願意跟我走嗎?」祂知道我們的掙扎,也願意陪伴我們一步一步地學習信靠。
作耶穌基督門徒的代價不再只是物質上的捨棄,而是面對一個多元、世俗甚至敵對信仰的社會中,堅持跟隨基督的挑戰。今日福音經課提醒我們,作門徒不只是頭腦上的相信,甚至不是只有情感上的認同,而是全人生命的委身。「要恨你們的父母」——主耶穌呼召我們放下的,不只是外在的擁有,更是內心的主權——讓祂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在這個充滿不同聲音與價值觀的城市裡,忠於基督可能意味著孤單、誤解,甚至犧牲。但正如耶穌所說,若不計算代價,就無法真正跟隨祂。這不是要我們懼怕,而是邀請我們進入一個更深的愛與信任之中。因為當我們願意放下世界所給的,我們就能擁抱祂所應許的——那永不動搖的國度與祂同在的喜樂。願我們都勇敢地回應這呼召,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活出門徒的真實與榮耀。願我們都願意在主的愛中慢慢學習,慢慢放下,慢慢走上這條門徒之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祂的恩典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