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題:請增加我們的信心 Increase Our Faith!
經課:耶利米哀歌1章1至6節
講員:姚志豪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10月5日
一提起信心,我哋好多時都會因著自己的困境向上主祈求。例如讀書嘅就關於學業、揀科、大學、拍拖;工作嘅就關於升職、轉職、人際關係;家庭就當然係家人嘅相處、同子女嘅關係、同另一伴嘅關係、同親友的關係….住屋、甚至是否移民。因此信心係比較著重個人化,今日嘅經課特別是舊約的經課,提醒我哋信心唔單止只係著眼我哋自己嘅事,有冇睇見上主所創造呢個嘅世界同我地的關係,上主擺我哋係邊個嘅族群,甚至乎邊一個嘅地方,將視野由個人轉行至族群。
耶利米哀歌、同埋詩篇今日所講嘅正正就係呢一個咁樣嘅處境。
哀歌:耶路撒冷被巴比倫蹂躪之後,提到佢點樣從稠密地方變成獨坐(ALONE)喺城門口(現:孤零零地躺在那裡),並且由過去的大國(有名聲,受尊重,D人爭住前來)成為咗列國中嘅寡婦(被厭棄、甚至被歧視),由受歡迎變為一個不受歡迎的地方,從前是各省之重后,現在卻淪為一個苦役/奴婢。更加提到佢嘅朋友以詭詐對代佢(現:盟友出賣她)。學者就認為其實就係鄰近身邊唔同嘅國族都離棄咗佢。
哀歌,就是哀悼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陷落、焚燬、被擄人民確實係發出呼喊,他們昔日覺得上主嘅愛,現在彷彿再睇唔見上主去愛佢哋,反而喺度問緊上主係咪忘記咗佢哋?
巴比倫對耶路撒冷城呢種嘅對待,其實直白地表達哀歌及詩篇,詩137:1「我們在巴比倫河邊,坐在那裏,追想錫安,就哭了。」果種嘆息、悲傷,充滿痛苦,見到敵人事事亨通,而且更成為自己既主人(現:哀1:5,她的敵人成為主人;他們的權力支配她。因為她作惡多端,),猶太人成為咗俘虜,其實都冇乜野掩飾地去表達。
詩篇更加提到,佢哋掠奪佢哋嘅嘢,成為咗搶奪者嘅快樂,更要迫被擄者唱歌娛樂佢地。詩篇137篇6節更加提到「我若不記得你,不看你過於我最喜樂的,寧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咩意思呢?現代中文譯本表達「我要是不記得你,要是不以耶路撒冷為我最大嘅喜樂,願我嘅舌頭僵硬再也不能唱歌。」
非常的諷刺,敵人要求他們以唱歌去娛樂佢地,成為他們壓迫者的快樂。相反,被擄的人不想再唱歌,以舌頭僵硬嚟代表嗰種嘅苦。大家都係「唱歌」成為咗一個好大的對比,十分諷刺。eg.集中營的琴聲(NOWTV)
因此詩137:7「耶路撒冷攻破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求你(上主)記得。當我地面對苦難或者睇見世界不同地方被壓迫嘅時候,呢個會唔會都係我哋嘅疑問呢?係咪覺得上主視若無賭呢?好想上主記住?
基督徒/活在沒有受戰亂、壓迫的人,有時習慣斬釘截鐵回應被壓迫者一句:「上帝冇放棄」,一句滿有信心的說話,是否太快的回應/太快下結論?有時缺乏對受苦者處境的思考,去感受他們的感受,去代入他們身處環境的煎熬。當我們跳過他們感受的時候,彷彿佢地所經驗的痛苦也需要被美化,甚至乎否定了他們無語問蒼天/AMANI。EG,BEYOND「麻木面對蒼生只懂不說話/祂怎一去不返,他可否會感到,峰煙掩蓋天空與未尺來。」。信徒好想同佢哋講「上帝冇放棄」,但佢哋確實覺得被上帝放棄。我地吾知係咪好驚上主被污名?好驚我吾咁講,上主不會工作?
Eg ,波蘭奧斯威辛二戰集中營。當我參觀空空如也的營地,卻有時房間堆滿孩子的鞋;有房間推滿男士用的行李箱;更有房屋示一塊大大的布(是用女性頭髮來織的),到今天納粹所作的行為,我也問上主?及後,我買一了本書”VOICES OF MEMORY”波蘭集中營聖餐。偷偷地嘅進行聖餐,卻散發出嗰種無窮嘅力量。
成個行程去到最後我就問嗰個導遊:其實每一次帶隊嘅時候你嘅感受如何呢?佢講其實係好悲傷,而每次嘅情緒都會被牽動。不過佢話,每次講都係好重要。我回應:「係!」,唔單止對波蘭人重要,對全世界都好重要,好感激你哋嘅堅持。
福音書耶穌講芥菜種嘅信心嘅時候,佢講到若信心大,芥菜種的樹大到連根拔起種喺海裏都仲得。芥菜種呢粒微小嘅種子我諗大家都聽過,由一粒小種子去到一棵樹,能夠乘涼、甚至為人遮風擋雨,佢嘅根部抓住嘅地下,抓得幾緊,抓得幾深,需要幾多時間會有今日,十年甚至過百年先能夠做到。雖然啱啱嘅颱風話畀我哋聽有啲樹木,都係會冧嘅(不幸地有些是人為)。樹木不倒呢個天然嘅定理依然是很有說服力的。芥菜種嘅信心,係一點一滴每日嘅累積每日嘅結果。就是呢種持久延續嘅生命力。好似嗰個波蘭導遊一樣,即使係好傷感,即使內心遇到好似風吹雨打嘅經驗,佢仍然要繼續講繼續帶領,讓我於九千里外的香港人,也有機會明白到他們的苦,以至樣呢種嘅生命力能夠承傳落去。見證住戰爭結束,亦叫我們反思,要關注上主所做的世界,讓我們在人與人之間不要發起戰爭(不只國與國,人與人也是),佔領別人的地盤(如巴比倫一樣),讓自己不要成為壓迫人的人。芥菜種樹的生長,就如歷史長河,歷史叫人看見不爭的事實:巴比倫、波斯、羅馬、二戰納粹…….最終也要倒台,環看古今,歷史就是如此,上主在看,人要配合,要記下、要提醒(如奧斯威辛),不要視若無睹。
有時看似冇可能發生嘅事,信仰往往讓我哋睇見另一個嘅不可能。耶穌就係用主人同僕人嘅關係,話緊比我哋聽,當以奴隸社會為主年代,邊有僕人從田間/放羊回來後,主人會叫埋嚟食飯同多謝佢呀,緊係要你服侍埋我啦。但耶穌似乎想講,信仰就係呢種嘅顛覆性,因為耶穌就是那個會為僕人洗腳,會叫佢埋位食飯果一位。只係我哋冇辦法估到,或只選擇世界的慣性?愛隨波逐流,還是背道而行,逆流而上,事實係逆風才能飛。
上主往往要扭轉呢個嘅世界,是要讓我哋一齊參與,歷世歷代每一個人做一D,嗰份嘅堅持,讓呢一個世界慢慢地不經不覺被扭轉咗。剛剛過身嘅動物學家Jane Goodal(珍·古德爾博士)嘅一句說話: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令我想起:雅各書講得岩:信心沒有為也是死的。要相信你所做,正是影響緊世界。
最後好想用,立陶宛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他們就是從第1個十字架插起,又被蘇維埃政權(前蘇聯)被推倒,再起,到今天估計約有10萬過十字架,當中更有人寫上禱文,去紀念/支持毗鄰的烏克蘭朋友。「十字架山」的紀念碑文上面寫著:感謝立陶宛人民對十字架山的貢獻,這座山向歐洲乃至全世界見證了這片土地人民的信仰。不論是十字架山/奧斯威辛集中營,代表著,人的眼目對世界關懷,人的信心,不只建基所相信,也要建基一點一滴行動。
今天是普世聖餐主日,讓我們從自己目光轉向世界/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