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院毛家謙教授是正宗「中大建築人」,從讀書到教書都在中大,以至於服務崇基,他也選擇最能發揮其專業的學生宿舍委員會(下稱宿委會)。至於他的建築人志向,則萌芽於中學時代,卻並非來自大師感召—反與一個圖筒有關?
「還記得當時電視正播放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Love Generation》,他在劇中扮演設計師,單肩背負圖筒追尋夢想。當時覺得那個畫面很觸動我。」毛教授指他在中四時已喜歡藝術和設計,因為感覺這類事物十分有型和有趣,但他選擇投身建築,並非只為背負圖筒,還希望肩負使命。
他解釋,做建築有服務對象,不能全仗個人興趣工作。「一般人談論建築,多聚焦外觀設計,但建築與純藝術不同,雖有美學一面,但也要兼顧功能和文化,例如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等,始終它是供社區不同人士使用。」毛教授坦言自己有濃厚社區情結,他自懂事起至升讀大學前,一直住在西營盤,當年區內尚未有港鐵站,滿眼舊區氛圍,「我覺得社區中的人情物事,都是充滿趣味的,當中一些也與建築有關,比如我的母校高主教書院,樓高十四層,是全港最高的中學。」鍾情社區,成為他攻讀建築系的動力,日後亦體現於其教學和社區項目。
從前衛美國到人文中大
毛教授在中大建築學院修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但他的「建築初探索」卻發生在美國。毛教授憶述,他在中七那年停學,遠赴南加州建築學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Arc),該校只開辦建築專業相關課程,「它的校園由一個舊飛機倉庫改建而成,校內所做的都是些很先鋒、旁人認為古怪的事。試想像廿年多前,該校已採用機械人製作建築設計的full-scale mockup(實物模型)。當時我覺得這學校『好正』。」他笑道。
出於減輕家人負擔的考慮,毛教授沒有留在美國,最終返港升讀中大。毛教授指中大建築學院與SCI-Arc截然不同:「SCI-Arc做的是robotic、技術主導的東西,但中大建築學院隸屬社會科學院,較重視社區設計和人文關懷,很多同學畢業論文的題材都與社區有關。我想這是由於中大人文氛圍濃厚,能夠薰陶學生。」
毛教授也是被薰陶的一員,從本科生、研究生到老師,與中大結緣至今二十年。「我喜愛中大,它已經是我的家。我的回憶和歸屬感都在這裡,我也願意在此付出我的時間,還有人生。」他說。
何宿「小」任務 空間大改造
建築學院早年位於王福元樓,後來遷至現址李兆基建築學大樓,始終地處崇基,故毛教授笑稱自己服務崇基也算順理成章,「反正我一直在崇基範圍活動,服務起來也容易些嘛!」那為何選擇服務宿委會?毛教授指與他的研究專業有關,「我的研究聚焦於房屋和社區設計。崇基有廣大宿舍群,宿委會的成員更包括舍監、學院委員、學生代表和宿生代表,很有條件組成一個緊密的社區。僅是宿委會能容納眾多持份者這一點,放諸社會也不易做到。」
毛教授於二○一九年起服務宿委會,二三/二四學年起擔任委員會主席,而他出任主席後的首要任務,是促進何善衡夫人宿舍(何宿)的翻新工程。「何宿上一次大型翻新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故我覺得當時是個好機會,利用設計讓宿舍產生一些新用途和新觀感,甚至可望借助設計成果聯繫校友,邀請他們一起貢獻崇基,創造崇基人的家。」
他續指,這次何宿翻新的方向,是嘗試從宿生體驗和書院生活出發,讓學生的活動反映在設計當中,「例如在大廳擺設modular furniture(模組式家具),它們組合起來可變成平台或榻榻米;又如一樓的公共空間,過往燈光昏暗,只有兩張梳化,翻新後則常設枱櫈供宿生聚會或溫習,形成社交空間。」至於各層茶水間的改裝更能體現設計上的平衡,雖然取消了原有開放式空間,卻能減少冷氣流失,並避免煮食氣味回湧房間,同時特意採用半玻璃牆,以保留一定透明感,吸引經過的宿生流連,促進舍堂氣氛。「昔日何宿確是『功能齊全』,比較pragmatic(實用),但對宿生體驗稍嫌考慮不足。隨着社會進步,每個人對於居住環境都有更高要求,宿生也不例外。我希望在宿委會主席的崗位上,為改善宿舍環境出一分力。」
毛教授指這次何宿翻新的主題,是嘗試從宿生體驗出發,讓生活感融入設計當中。
欣賞崇基建築特色
既然是崇基人的家,那崇基建築的特色是甚麼?毛教授首先想到的是與大自然融合,「這一點我們很容易看到,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未圓湖。」他又提到崇基舊建築多採用passive design(被動式設計),比如應用連廊和較厚牆身,達致自然通風、採光和降低室溫的效果,「像龔約翰學生中心這樣的新建築,也運用本可發展的空間來營造巨大通風廊,這些都反映崇基重視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另一特色源自歷史,最明顯例子便是毛石牆和通風磚,它富有現代主義(Modernism)和當地特色元素,校內的禮拜堂,以及學生宿舍華連堂和應林堂,都是這類崇基建築的代表。毛教授強調,發展與保育確實不易平衡,但崇基在擴展的同時,仍努力尋求傳承歷史,「例如在崇基最新發展項目Project E,我們仍堅持在新大樓將毛石和通風磚的元素體現在新設計,希望將崇基的個性帶入建築設計當中,以保留記憶。」
毛教授強調,發展與保育雖不易平衡,但崇基卻能在擴展之餘,不忘傳承歷史。
社企經驗引導服務學習
訪問中,毛教授多次強調建築設計應以人為本,而他亦身體力行,除了中大的教學工作,亦參與創立非牟利研究平台「樂齡實驗室」(Happy Ageing Lab),通過參與式設計研究、多學科及跨學科合作、循証為本的顧問工作,提倡年齡友善社區。「當年我嫲嫲中風,行動能力大減,卻不願留在房間內,因為她感覺孤獨,怕被遺棄,所以寧願睡在客廳。」他解釋,類似情形在社區中並非罕見,單憑建築物改建是無法應對這些情況,「樂齡實驗室希望建構更加包容的社區以貢獻長者群體,我們與政府、公營機構、私人發展商的合作,便是設計能促進跨代共融、居家安老的房屋模型(Housing Model);至於沙田第一城的『好好生活館』,更是我們首個發起由下而上的年齡友善私人屋苑改善項目。」
去年樂齡實驗室亦參加了崇基的服務學習計劃,毛教授指他們安排了兩組服務,其中一場安排同學到沙田第一城參與Place Audit(地方審計),「我們向同學提供清單,讓他們調查和記錄屋苑的年齡友善狀況,這工作對屋苑設計改善及其他相關發明十分重要。」至於另一場,同學則被安排到樂齡實驗室參與設計教材,製作個案手冊,以推廣年齡友善社區的理念,「參與服務的同學都是一年級生,各有學科背景,不熟悉年齡友善和社區設計的概念,但亦因此容易獲得啟發。」
毛教授坦言實驗室工作,牟利並非主要目標,他參與服務學習計劃的目標,是希望以個人的經驗和工作鼓勵學生,「崇基教育不僅是授業,還重視培養同學的犧牲精神,縱然日後投身社會,仍能做些不求回報的事。我認為這樣的付出是一種『因』,最終的『果』,還是會着落在個人身上。寄望崇基同學看着社會上有需要的群眾來計劃自己的前途,服務他人,成為未來的領袖。」
學生記者 李彥樂